讷河装饰-讷河服装定做哪家好
作文:《喜看家乡新变化,我与祖国共美丽》450字(盱眙)
《喜看家乡新变化,我与祖国共美丽》
我的家乡讷河市,位于祖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上,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城。近几年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,讷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假如你身处异地他乡,多年后你回到讷河,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是那个记忆中的模样,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已代替了破旧低矮的小茅屋,泥泞的水泥路也早已变成宽阔干净的油柏路。路旁的树木花朵令人赏心悦目,精致华丽的路灯排在两旁。记忆中的家乡,早已不见了踪影,迎接你的,是一个焕发着生命活力的新城市
在撤县设市的20年来,讷河每天都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宣告:讷河已经告别了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,她变得越来越繁华。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首先,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显着提高。过去人们认为只要风吹不着,雨淋不着就可以了,可现在,人们的思想变了。一座座整齐别致的住宅楼拔地而起,很多人都搬进了宽敞明亮、大方得体、舒适豪华的楼房。空旷的野地和草地都盖上了新颖豪华的高层。特别是近两年,随着城南新区的开发,讷河也掀起了一股买房热,越来越多农村人来到城里买房,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平民百姓的家,生活档次提高了。不但如此,人们的吃与穿都发生了变化。现在,很多人吃饭不仅要填饱肚子,还要有营养、搭配要合理,饮食全面化。在服装方面,也不仅是遮体避寒,更要追求时尚。随着各种品牌服装店的增多,逛街购物、买名牌也成了一种时尚潮流。过去是讲实惠,现在是求高档;过去是穿着舒适,现在是穿着漂亮。总之,用品越来越先进,生活自然也就越来越好。
其次,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更加方便快捷了,以前家家户户能有一部电话就已经是很骄傲了,但现在,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设备。无论你在那,哪怕是国外,随时随地都能畅聊无阻。电脑也可以视频通话,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透明化,距离也减小了,方便极了。
不仅这样,就连学校也新盖了教学楼,教室又宽敞又明亮,而且教室中也安装了多媒体,专门设置了许多实验室,使老师上课更方便,学生听课效果也更好。使人感到真正进入了现代化,享受美好的新生活。
“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最近政府又出资扩宽了马路,显得十分宽阔和气派,一次可以通过好几辆车,人们出行更方便了,路上川流不息,走上去也感觉特别舒适。路边的地砖也全部拆卸下来,换成了新的,市容更加整洁了,环境也更加优雅了。道路两旁又安装了新的红路灯和摄像头,安全指数进一步提高。看着讷河一天天的变化,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。
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,精神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。这不,现下举办了讷河市首届文学精品大赛,鼓励更多热爱写作的市民投身到写作中。电脑已走进了人们的家庭,使得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资料和时事新闻,各国的事情只要你手指一动,就能尽收眼底,坐在家里就能游览世界。现在的学习班、健身班、舞蹈班比比皆是,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。每天清晨,就有许多老年人在雨亭公园中做晨练、打太极、扭秧歌,晨练活动热火朝天。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彩色的霓虹灯点缀下的人和广场显得异常美丽,人流如潮,随着音乐的响起,许多人在领舞的带领下翩翩起舞,好像年轻了不少岁,一片安详和谐的场面。也有人在悠闲地散步或运动健身。彩色喷泉时而直冲霄汉,时而舒缓落下,美不胜数,引来人们驻足观看,还有不少小孩子调皮的闯进水中,虽被淋成了落汤鸡,带还是一脸的兴高采烈,余兴未减。月光温柔的洒在他们身上,星星笑着观看,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随着风儿飘向好远好远……
漫步在人工湖旁,一些树被小彩灯装扮的多姿多彩,几种颜色交相辉映,湖水清澈,荡漾着微波。风儿轻轻吹过,溅起无数涟漪。突然有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。心也变得宁静而空灵,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。
家乡变了,它真的变了,变得美丽了、富饶了。生活在这个时代,我感到既欣慰又庆幸。记得老一辈人总是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,是啊,我们不再吃不饱穿不暖,还能在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与呵护下快乐地成长、玩耍与学习,我们的生活真是一片阳光灿烂。
看到家乡的繁荣,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:自从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真是如一头睡醒的雄狮,仰天长吼,让世界都为之一震,经济迅速发展,科技制造也逐渐位于世界前列,中国改变了屈辱落后的形象,形势一片大好。这不都是党的成果吗。真验证了歌里唱到的:“没有***就没有新中国。”如果没有新中国哪来美好的幸福生活。党啊,我的母亲,我衷心的感谢你,谢谢你赋予我们的新生活。
我现在只是一名中学生,还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。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,长大后一起描绘祖国未来的蓝图。我也相信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当中。祖国的未来会一片辉煌!
沐浴在美好的阳光中,我衷心的希望家乡会更繁荣,祖国会更强盛。祖国,加油!
喜迎家乡新变化,我与祖国共成长(作文题目随便,好的给15)
《喜看家乡新变化,我与祖国共美丽》
我的家乡讷河市,位于祖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上,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城。近几年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,讷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假如你身处异地他乡,多年后你回到讷河,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是那个记忆中的模样,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已代替了破旧低矮的小茅屋,泥泞的水泥路也早已变成宽阔干净的油柏路。路旁的树木花朵令人赏心悦目,精致华丽的路灯排在两旁。记忆中的家乡,早已不见了踪影,迎接你的,是一个焕发着生命活力的新城市
在撤县设市的20年来,讷河每天都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宣告:讷河已经告别了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,她变得越来越繁华。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首先,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显着提高。过去人们认为只要风吹不着,雨淋不着就可以了,可现在,人们的思想变了。一座座整齐别致的住宅楼拔地而起,很多人都搬进了宽敞明亮、大方得体、舒适豪华的楼房。空旷的野地和草地都盖上了新颖豪华的高层。特别是近两年,随着城南新区的开发,讷河也掀起了一股买房热,越来越多农村人来到城里买房,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平民百姓的家,生活档次提高了。不但如此,人们的吃与穿都发生了变化。现在,很多人吃饭不仅要填饱肚子,还要有营养、搭配要合理,饮食全面化。在服装方面,也不仅是遮体避寒,更要追求时尚。随着各种品牌服装店的增多,逛街购物、买名牌也成了一种时尚潮流。过去是讲实惠,现在是求高档;过去是穿着舒适,现在是穿着漂亮。总之,用品越来越先进,生活自然也就越来越好。
其次,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更加方便快捷了,以前家家户户能有一部电话就已经是很骄傲了,但现在,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设备。无论你在那,哪怕是国外,随时随地都能畅聊无阻。电脑也可以视频通话,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透明化,距离也减小了,方便极了。
不仅这样,就连学校也新盖了教学楼,教室又宽敞又明亮,而且教室中也安装了多媒体,专门设置了许多实验室,使老师上课更方便,学生听课效果也更好。使人感到真正进入了现代化,享受美好的新生活。
“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最近政府又出资扩宽了马路,显得十分宽阔和气派,一次可以通过好几辆车,人们出行更方便了,路上川流不息,走上去也感觉特别舒适。路边的地砖也全部拆卸下来,换成了新的,市容更加整洁了,环境也更加优雅了。道路两旁又安装了新的红路灯和摄像头,安全指数进一步提高。看着讷河一天天的变化,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。
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,精神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。这不,现下举办了讷河市首届文学精品大赛,鼓励更多热爱写作的市民投身到写作中。电脑已走进了人们的家庭,使得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资料和时事新闻,各国的事情只要你手指一动,就能尽收眼底,坐在家里就能游览世界。现在的学习班、健身班、舞蹈班比比皆是,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。每天清晨,就有许多老年人在雨亭公园中做晨练、打太极、扭秧歌,晨练活动热火朝天。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彩色的霓虹灯点缀下的人和广场显得异常美丽,人流如潮,随着音乐的响起,许多人在领舞的带领下翩翩起舞,好像年轻了不少岁,一片安详和谐的场面。也有人在悠闲地散步或运动健身。彩色喷泉时而直冲霄汉,时而舒缓落下,美不胜数,引来人们驻足观看,还有不少小孩子调皮的闯进水中,虽被淋成了落汤鸡,带还是一脸的兴高采烈,余兴未减。月光温柔的洒在他们身上,星星笑着观看,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随着风儿飘向好远好远……
漫步在人工湖旁,一些树被小彩灯装扮的多姿多彩,几种颜色交相辉映,湖水清澈,荡漾着微波。风儿轻轻吹过,溅起无数涟漪。突然有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。心也变得宁静而空灵,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。
家乡变了,它真的变了,变得美丽了、富饶了。生活在这个时代,我感到既欣慰又庆幸。记得老一辈人总是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,是啊,我们不再吃不饱穿不暖,还能在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与呵护下快乐地成长、玩耍与学习,我们的生活真是一片阳光灿烂。
看到家乡的繁荣,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:自从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真是如一头睡醒的雄狮,仰天长吼,让世界都为之一震,经济迅速发展,科技制造也逐渐位于世界前列,中国改变了屈辱落后的形象,形势一片大好。这不都是党的成果吗。真验证了歌里唱到的:“没有***就没有新中国。”如果没有新中国哪来美好的幸福生活。党啊,我的母亲,我衷心的感谢你,谢谢你赋予我们的新生活。
我现在只是一名中学生,还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。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,长大后一起描绘祖国未来的蓝图。我也相信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当中。祖国的未来会一片辉煌!
沐浴在美好的阳光中,我衷心的希望家乡会更繁荣,祖国会更强盛。祖国,加油!
鄂温克族的生活习性
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,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南部,该旗鄂温克族人口约占全国鄂温克族人口的30%。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。除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外,还居住在陈巴尔虎其、根河市、扎兰屯市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、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以及新疆的伊梨地区。“鄂温克”在鄂温克语中意为“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”。
鄂温克族主要民俗有:鄂温克人打猎,一般五六个人为一小组,称为“塔坦”,猎们最喜欢猎鹿。这不仅因为鹿的全身都是宝,而且因为鹿特别灵敏,最难捕获,因而猎获到鹿也是最光彩、最另人兴奋的事情。猎民一年中捕猎季节的划分是有规律的。这是按照各种动物的生长习性、生活特点形成的习俗。鄂温克族从事畜牧生产的人占该民族总人口的一半。畜牧业生产在鄂温克人经济生活中也占重要地位,他们主要放牧马、牛。在鄂温克地区放牧主要采用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方式。采集业及捕鱼业是鄂温克族狩猎和牧业经济的重要补充。是鄂温克妇女从事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采集业包括桦树皮的采集和缝制成各种器皿以及采集榛子、木耳、蘑菇、野菜等。仙人柱:汉语称“撮罗子”,是鄂温克猎民住的原形帐篷。以若干根桦木杆或柳木杆搭成框架,夏、秋季外面覆以干草、芦苇或桦树皮,冬、春季围盖兽皮。门多东向或南向。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,不许前后排列。
交通工具:鄂温克人主要以马、驯鹿、大轮车、马车、滑雪板、雪橇等作为交通工具。
金勒:鄂温克族语意为滑雪板,以松木为原料,前端上翘,后端呈坡形,中间有一绑脚的带子,踏上穿行于林海雪原中或用于追击野兽,是鄂温克人的交通、狩猎工具。
赞达拉嘎:鄂温克族民间小调、山歌之类的总称,短者数行,长者数十行,有世代流传的,也有即兴创作的,旋律简洁朴素,一般不用乐器伴奏。鄂温克族是一个尊老、热情好客的民族。对他人也非常慷慨大方。鄂温克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,还保留着“氏族外婚”和“姑舅表婚”的氏族社会残余。无论男女自由恋爱,还是由父母包办,都要请媒人按照求婚礼节,向女方父母求婚。一般由媒人带两瓶酒,给女方父母敬酒、献哈达,通过求婚词对唱或对答。如果女方父母喝了酒并留下哈达,就是同意这门婚事。这样可以商定订婚日期和女方要求的彩礼。鄂温克婚礼有几种形式,即:迎娶式、送亲式、逃婚(抢婚)式和互迎互送式。鄂温克族丧葬礼仪,最早受萨满教影响,后来受东正教影响和佛教影响。故在安葬方式、入殓、吊唁及送葬活动等方面不同地区或不同氏族的习俗也不相同。如果70多岁去世,将看成是一种荣誉,称为“成佛”。在停灵方面,夏天多为当日安葬,春秋冬季一般停留三天后安葬。入殓安葬时,受东正教影响的则请牧师念经引路,受佛教影响的,请喇嘛念经或到寺庙念经。对者洗身梳头,更换穿戴,放置殉品并入殓安葬。送葬后三天,一周年或每年清明节,进行悼念仪式。每三年祭奠一次,九年后就不在祭奠。非正常亡者的安葬仪式较简单,这些都不能正式入葬。鄂温克民族绝大部分信仰萨满教,牧区的也信奉佛教,也有少部分人信奉东正教。萨满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,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。因满-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“萨满”而得名。鄂温克族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、图腾崇拜、萨满教活动。萨满教认为,萨满是人和神的联络者。萨满教没有经典教义,没有共同创始人,没有庙宇,宗教活动也没有严格的程序。鄂温克人称其巫师为萨满。萨满的主要任务是祭祀祖先神灵、驱除灾害和疾病。萨满活动主要有三种:第一种是每年的“奥米那楞”萨满集会,也叫四月会。其内容之一是老萨满领教新萨满;之二是乞求“毛哄”的平安和繁荣。第二种是在每年春节,萨满在自己家中跳神,送旧迎新,萨满求神保佑人们,祝福新年。第三种是不定时的萨满职业活动,跳神赶鬼,跳神送葬,跳神求“乌麦”(保护婴儿生命安全的神),请萨满求子求福。鄂温克人热爱舞蹈,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跳舞,歌舞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。音乐舞蹈的特点是音调单纯、动作简单、边歌边舞,最喜欢的歌舞主要有“欢乐之火”舞、“阿罕拜”舞、“爱达喜楞”舞、“折辉冷”舞。
鄂温克族的体育及游戏也很有特色,体育活动主要有赛马、射击、摔跤、滑雪等项目,其习俗与鄂伦春、达斡尔族基本相同。
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、肉、面为主食,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,不仅以奶茶为饮料,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。主要奶制品有:稀奶油、黄油、奶渣、奶干和奶皮子。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。
肉类以牛羊肉为主。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。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。食肉的方法有:手把肉、灌血肠、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。
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,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,吃罕达犴肉、鹿肉、熊肉、野猪肉、狍子肉、灰鼠肉和飞龙、野鸡、乌鸡、鱼类等,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,其中罕达犴、鹿、狍子的肝、肾一般都生食,其他部分则要煮食。
鱼类多用来清炖,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,讲究原汤原味。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,仅仅采集一些野葱,做成咸菜,作为小菜佐餐。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,主食渐被面食如:面条、烙饼、馒头等所代替。
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,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、奶渣。此外,还饮用面茶、肉茶。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。
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,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、筷子,鹿角做成的酒盅,犴子肚盛水煮肉、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,桦木、皮制的各种碗、碟等。如今瓷、铝、铁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。
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。鄂温克意思是“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”。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,其余从事农耕。
吃饭时,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,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,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,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。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,半生半熟。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,而且容易吸收。
剩余的大量兽肉,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,贮存起来慢慢吃,外出狩猎时,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。
我需要关于满族200字的简介 要有聚居地区,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
1.饮食民俗
满族饽饽。满族人喜欢吃粘食,因为粘食耐饿,便于外出射猎活动。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,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,统称为"满族饽饽",因此素有"满点汉菜"之说。满族饽饽历史悠久,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"栗子面窝窝头",也称小窝头。
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"饽饽席",每桌使用面粉80斤,可见规模之大。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,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、小黄米为主,掺入适量其他米碴,再用豆沙、果仁、白糖作馅。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、绿豆糕、苏叶饼、豌豆黄、牛舌饼、打糕、油炸糕、粘豆包等。每到冬天,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,冻起来随吃随拿。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。
菜肴。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、酸菜,而且烹调方法很多。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、白肉酸菜血肠、火锅、酸汤子等。
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,要设肉食大典。八人为一桌,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,客人不用筷子,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,蘸肉汁吃肉,并依次捧碗喝酒,十分豪爽。
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。五花猪肉,切薄片,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,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、煮熟、切成小段的血肠。这道菜香而不腻,营养价值很高。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,风味绝伦,深受消费者欢迎。
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。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,所以,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,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,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"噼啪"作响的山林篝火,联想到"吱吱"作响的小吊锅。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。除菊花火锅外,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。
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。秋季新粮成熟之后,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。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,然后用清水冲洗,将酸味去除,磨成水面后,过滤去渣皮,即成汤面。食用的时候,锅内烧开水,用特制的汤子套,套在左手大拇指上,左手握一团汤面,用右手挤压,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,捞出来后,拌入肉炸酱、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。
2.发式和服饰
(1)发式。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,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,即前剃后留,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。辫子上可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,从装饰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。传说这种发式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,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线,影响猎射野物。六、七十年代,汉族农村的小男孩,为了好养活,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,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。
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,对发式也十分讲究。满族妇女"辫发盘髻"的习俗,也是来自女真遗风。"两把头"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,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,分成两绺,结成横长式的发髻,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;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"燕尾"式的长扁髻,压在后脖领上,使脖颈挺直。满族女子身着旗袍,足蹬高底旗鞋,显得亭亭玉立,仪态万千,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。
清代中期,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"旗头",也叫"旗头板"、"大拉翅"。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,上面放置旗头。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,是一种扁形的冠,里面有铁架支撑,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,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,侧面悬挂流苏,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,静则雍容华贵。旗头是由"两把头"发展而来的,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,所以,人们也把它叫"大京样"。
(2)服饰。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,旗袍、坎肩、马褂等至今仍以其独有的魅力,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服饰。
旗袍满语为"衣介",也就是长袍的意思,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。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;捻襟、窄袖、也称箭袖或马蹄袖;扣绊、下部两面或四面开衩、束带。箭袖或马蹄袖,平时挽起,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,覆盖手背,用以御寒,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。开衩本是为了上、下马的方便,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:皇族ā?獢?∑?Δ?宗室开四衩,官吏士俗开两衩。还有一种便服,下摆不开衩,俗称"一裹圆"。腰带是满族男子服饰中非常必要的,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,常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。
马褂就是在马上穿着的褂子,它长不过腰,四面开衩,罩在袍子外面,可以抵挡风寒。开始时,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;雍正后期,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,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,直到民国初年,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场合的礼服,就是我们今天穿用的"唐装",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。
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。坎肩又称背心、马甲,是一种无袖短衣。游猎时期的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。后来的坎肩兼具装饰作用,多用绸缎制作,四边镶有彩条;满族坎肩的样式愈加别致,常见的有对襟直翘、对襟圆翘、捻襟、琵琶襟、一字襟、人字襟等,最受欢迎的式样是"巴特鲁"。
女式旗袍大致与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,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。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,此外,旗袍的衣襟、领口、袖边等处,镶嵌花纹或牙子,使旗袍变得十分精美,成为满族服饰中的精品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女式旗袍不断演化,愈发新颖讲究。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、流线型;立领、束腰、窄袖、侧开襟、下摆回收,充分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,显示出东方女性文静端庄、典雅秀丽的内在气质,成为中华女性的民族服装。
满族的女式旗鞋是我们俗称的"花盆底鞋",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,用细白布包上,木跟不着地的地方,常用刺绣来装饰。足蹬花盆底的旗鞋,可使满族女子显得身材高挑,风姿绰约。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平木为底的旗鞋,称为平底绣花鞋。
3.民居特点
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。满族多居住在山区,御寒防冷的问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。
满族早期,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,居住条件简陋,冬天居住"地窨子",夏季居住"马架子"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学习,满族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习俗。
"口袋房,万字炕",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。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,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,整座房屋形似口袋,因此称作"口袋房"。屋里南、西、北三面筑有" "字型大土坯炕,叫做"万字炕"。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,也不许堆放杂物,上面有一个搁板,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;南炕温暖向阳,是长辈居住的地方,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。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,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,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;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,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,叫"幔竿子",专门用来悬挂幔帐,晚间睡觉时放下,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。
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,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,所以烧水、做饭时,炕总是热的。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,称之为"火地"或"地炕",在特别寒冷的季节,可以加烧地炕,提高室内的温度。
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,满族民居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,而是"烟囱坐在地面上",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,有孔道与火炕相通。烟囱坐在地面上,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,提高供暖的效力,而且满族人的烟囱,过火量较大,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,修在地面上比较适宜。
东北气候寒冷,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,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。室内一般没有桌椅,只有炕桌,有的人家有八仙桌,就放在西炕前,上面摆放着茶具;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,被褥叠放在上面。来了客人,请客人到炕上坐,全家人平时吃饭、读书、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。
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,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,里面的门是两扇门,有木制的插销。窗分为上下两层,糊窗所用的窗纸坚韧如革,称为"高丽纸"。窗纸糊在窗户的外边,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,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。窗纸糊上后,还要淋上油,这样,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,又可以使窗纸坚久耐用,所以"窗户纸糊在外",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。
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,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的居民,包括汉族在内,在居室的特点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满族民居的影响的。现在比较偏僻的农村,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炕的房子,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